“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滌塵餞舊,添燭迎新,於改歲之時闔家歡慶,是鐫刻在炎黃子孫血脈之中的共同記憶,而今更是攜中華優秀文化涓涓流向世界各國……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記者採訪國內外多位專家,探討春節申遺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意義。
新桃舊符,紮根中華
“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在《禮記》《尚書》等古籍中均有相關記載,先秦時代就誕生了“歲首”概念,學界一般認為“過年”可以追溯至漢武帝時期,自民國初年開始稱之為“春節”。
中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鄭長鈴說:“春節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廣泛地被世界各地民眾所喜愛、所理解、所認同,說明我們中華文化的優秀內在品質符合人性需求,同時春節也是最典型的中國傳統節日。包括東南亞地區在內的地區都有過春節的習俗,但是它們的根都在中國、都是從中國傳出去的。舞龍、舞獅、剪紙、春聯、祭祖這些春節習俗的傳播對於促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大有裨益。”
“面對如今迅速發展、高度物質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會變得非常緊張。在這種狀態下,人們需要春節這樣一個闔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節日,在濃厚的‘年味’中,找到人類所需的共歡共慶的精神需求。”鄭長鈴說,“春節的魅力就體現在這裏,它不僅是家人團圓、朋友團聚的日子,也是一種行為交流和人類價值的體現。”
“春節的‘春’代表了希望和美好,過年的慶祝習俗則是天人合一觀念的生動體現。中華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已經成為民族生活、民族靈魂、民族根基的有機組成部分。去年,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人文學家、民俗學家李漢秋說,“而這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說明春節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傑說,數據顯示,全球約1/5的人口以各種方式參與春節的慶祝活動,春節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春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維繫家族情感、傳遞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春節申遺成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肯定與保護,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文化影響力,也為中國的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契機,彰顯了中國在國際文化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為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堅實基礎。”
王傑表示:“春節申遺成功進一步增強了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使春節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大幅提升,為華人社區舉辦春節慶祝活動提供了更廣泛的支持,也讓更多世界人民瞭解和尊重中華文化,有助於推動文化多樣性和全球文化交流,同時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榮發展。”
屠蘇酒暖,馥鬱世界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讓全世界知曉中國年有多美麗迷人。”柬埔寨教育、青年與體育部政策司政策研究處主任素維查表示,“這意味著它屬於每個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歡慶中國春節,中國年的‘咖位’也上升到更高層次。”
春節申遺成功也推動了柬埔寨等許多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素維查稱,“現在很多國家都開始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文化,春節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搭建友誼橋樑的重要因素。”
“柬埔寨人在慶祝春節時非常歡樂,為新的一年到來由衷地感到喜悅。”素維查說,“在春節期間,柬埔寨人喜歡穿紅色衣服,準備很多食物。我們喜歡一起唱歌,有不少人通過旅行的方式歡度春節。春節文化和柬埔寨文化互相融合,這對柬埔寨人民的生活、柬中兩國的友誼和柬埔寨當地文化發展等都有深遠影響。”
“第一次在北京過年時,我為令夜空亮如白晝的煙花之海所震撼——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煙花。”英國北愛爾蘭政府行政辦公室南北部長級理事會聯合秘書長兼奧斯特大學孔子學院理事蒂姆·羅帝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曾在中國居住6年,結識了很多朋友,過年時我們相聚一堂,參加慶祝活動或一起吃年夜飯。我總是記得,人們非常友好,希望你參與其中。我一直認為春節是讓人們聚在一起的節日。”
“直到過去10年左右,北愛爾蘭人才真正開始更加瞭解春節,並理解它的文化意義以及作為假期的真正內涵。北愛爾蘭的春節大概會持續兩周,有各種慶祝活動、文化表演,人們有更多機會談論中國文化、中國美食,許多華人、當地議員也有機會出來過節。春節對於英國文化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意義越來越重大。住在這裏或來這裏旅遊的中國人以及孔子學院的師生,認為這是他們展示文化的好機會。春節能夠促進英國人和中國人建立溝通橋樑,結交朋友,瞭解彼此的文化。”
“華人社區、中國商會舉辦大型晚宴等活動,其間有中國和愛爾蘭文化的表演。我會和中國朋友們一起組織小型活動,比如去中國餐館、分享美食,或者只是簡單聚會。”蒂姆·羅帝斯說,“過年時,我們能欣賞到京劇片段、川劇變臉、中國舞蹈、中國烹飪課以及典禮等。當地孔子學院也會舉辦一些活動,孩子們可能會被要求設計海報以慶祝中國新年,可能會被要求寫關於它的文章,做自己喜歡的表演,參加中文比賽。”
44項!中國非遺世界第一
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共有44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非遺就是一種“活”的文化,“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人非常珍愛自己的傳統,非遺對於整個民族文化的保存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申遺越多,就能讓世界對我們有更深的認識。中國有大量的非遺實踐保護工作,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非遺保護做得最好的,我們申遺創造了世界上最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也能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傳承,對世界而言同樣意義非凡。”
鄭長鈴表示:“非遺保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實現文明新形態的重中之重,我們更應當建設當代文化,將其逐步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享受中華文明的精髓,慰藉其精神,理解其內涵,認同其文化。如果我們能很好發揮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這對整個人類是大有益處的,有助於真正實現全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後,雖然意義重大,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涉及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護等多個方面。
王傑表示,首先,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是一個重要挑戰,“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春節的許多傳統習俗,如剪紙、舞獅、年俗儀式等,逐漸淡化或被簡化。同時,春節的商業化傾向日益加重,傳統文化內涵可能被消費主義所沖淡。如何在傳承核心文化價值的同時,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進行創新,使春節在年輕一代中保持吸引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加大。王傑表示:“春節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體系,涉及多個領域的非遺專案。這些專案的傳承往往依賴於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但隨著城鎮化和人口流動的加速,傳承環境和傳承人群面臨流失的風險。如何構建有效的保護機制,確保這些文化遺產在新環境中得以延續,是一項長期挑戰。”
春節在國際傳播中還有被誤讀和同化風險。“春節的國際化推廣為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提供了機遇,但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出現文化符號被誤讀或過度簡化問題。”王傑說,“在與其他國家節日文化互動時,春節的特色可能被淡化,甚至出現‘本土化’過度的現象,削弱其中華文化標識。”
對此,王傑認為,只有通過多方協作,制定長效保護與發展機制,才能讓春節這一文化瑰寶煥發新的生命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