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引發的跨大西洋關係緊張,歐洲近期密集採取多項行動進行自救。
當地時間3月6日,歐盟特別峰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聚焦歐洲防務自主及烏克蘭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迎接了參會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她表示,“歐洲面臨著明顯而現實的危險,我們必須有能力保衛自己,並使烏克蘭處於強勢地位。”此前馮德萊恩提出的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畫可能將在會上談論。
然而俄烏衝突之後,歐洲經濟也受到較大衝擊,工業預期持續弱勢。消費信心在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是歐洲央行的通貨膨脹和物價穩定的消費物價指數,採用歐元的成員國價格指數的加權平均)於2022年10月見頂之後便不再惡化,但工業信心指數仍不斷回落,競爭力下降以及貨幣政策緊縮形勢緊迫。歐盟成員國對於增加各國安全預算的分歧意見也較大,加之特朗普要對歐盟徵收25%關稅的威脅,歐洲能否應對當前的困境引發關注。
3月6日,上海歐洲學會舉行《歐洲經濟形勢報告(2023-2024)》發佈暨研討會,與會專家從能源、國防、外交等多個角度,闡述了2023至2024年歐洲經濟形勢。專家認為,整體上,歐洲經濟形勢仍較為疲軟,部分國家出現技術性衰退。傳統產業仍然存在轉型慢、創新性不足等問題。
“總體上,歐洲面臨嚴峻的全方位挑戰。雖然不要過度相信(美國總統)特朗普有大戰略,但他反對包括歐洲在內的建制派,在敘事裏對歐洲是全面挑戰,這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開始了。”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會長、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在會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名譽會長徐明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俄烏衝突、特朗普政府的“要脅報復”等,給歐洲本就低迷的經濟狀態增加負擔,歐盟主要成員國正面臨軍費增加、財政壓力擴大。
據路透社報導,過去兩年,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能源成本高企導致工業陷入深度衰退、政府可支出的現金減少、家庭儲蓄增加,損害消費。歐盟統計局1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在上一季度停滯,加劇了外界對復蘇進一步推遲的擔憂。
“如果延續原來較嚴厲的財政政策,很難實現大的產業戰略目標,包括能源轉型、推動創新等。這一目標需要財政、金融、貿易等政策支持,如果實行這些政策,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徐明棋說。
丁純在發言中表示,目前歐洲正積極應對上述變化,包括1月發佈“歐盟競爭力指南針”、巴黎召開人工智慧(AI)峰會等,尋求加大投資、實現轉型、降低對外依賴。但隨著特朗普回歸白宮,歐洲這些轉型或被推後,落實程度尚不明確。
徐明棋分析稱,當前的矛盾點,在於歐盟需要在貨幣價值穩定、通脹和經濟刺激之間達到平衡。“當前不存在歐盟層面的財政一體化和強有力的邦聯或聯邦政府,(各國)財政行動能力會受到限制。這必然會讓歐洲央行負擔起更重要的責任,但其責任並非無限,通過發貨幣支持成員國財政擴張,又會導致通脹。所以,現在需要在這三者之間達到平衡。但歐洲仍有空間,尤其是德國、荷蘭、北歐各國,如果能達成一致,加大投入,在財政赤字上有所作為,得到歐洲央行支持,歐洲仍有希望走出經濟困境。”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