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汽車產業愈發智能,其聚合外溢效應明顯加速——“在路上”是智能汽車、車路協同;“飛上去”便化作飛行汽車、低空產業;“立起來”又成為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
汽車產業開啟“飛上去、立起來”的進化路徑,本身有其優勢所在。
從“飛上去”的角度看,低空飛行器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製造以及低空起飛所需的設施網、服務網、航路網、空聯網“四張網”,與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緊密相關。
在技術成熟度上,飛行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都由電力驅動,都使用高密度電池和智控技術,同時都大規模引進新型複合材料,雙方可以共用80%的供應鏈體系,實現更快發展和更低成本;在品牌建設上,打造飛行汽車能夠凸顯企業的科技標籤,吸引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的支持與關注。長遠來看,飛行汽車符合全球技術演進方向,處於立體交通的重要一環,有望成為車企向上發展的全新增長曲線。
從“立起來”的角度看,同樣也是順勢之舉。一方面,車企通常具有強大的自主研發體系,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和專業的技術人才,技術儲備可高度複用。另一方面,從生產製造來看,車企具備極強的工業能力,尤其是頭部車企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有效降低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加速其商業化進程。
汽車智能化邊界能夠不斷拓展的原因在於,汽車是標準化的、能夠承載AI大模型物理世界的載體。想要實現不同形態的突破,就必須在大規模的標準化載體上走通一套技術路線。
一方面,要堅持深化創新發展,以創新促發展,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生態。要加強基礎研究,促進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鼓勵多元化的研究和開發路徑。另一方面,要深化國際合作,以合作謀共贏。只有通過更加開放的合作,創新成果才會不斷湧現,產業發展才能實現持續突破,智能紅利才能得到更大釋放。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