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員工來說,就像被扇了耳光一樣”,德國博世11月宣佈未來數年將最多裁員5500人,工會幹部難掩憤怒。大眾、歐洲Stellantis等車企還有零部件製造商紛紛在歐洲宣佈裁員。作為歐洲支柱產業的汽車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來自產業政策……
進入2024年,歐洲汽車行業發佈的裁員計畫至少已達5萬人。在歐盟(EU)的純電動汽車(EV)振興政策推動下,各企業紛紛更新改造工廠,但德國等主要國家減少支援,出現產能過剩,這正在產生負面影響。
“對員工來說,就像被扇了耳光一樣”,對於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德國博世(BOSCH)11月22日公佈的裁員計畫,該公司的工會幹部難掩憤怒。未來數年將最多裁員5500人。
在歐洲,由於業績惡化,各汽車企業紛紛裁員。包括預測和推測在內,裁員人數將超過10萬人。
德國大眾(VW)討論關閉3家德國工廠,目前正持續與工會展開協商。如果實現,預計將裁員3萬人。歐洲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也在考慮最多裁員2萬5000人。
零部件製造商也不例外。法國的FORVIA (佛吉亞)考慮裁員1萬人,占全體員工的13%。德國采埃孚(ZF)將在2028年之前最多裁員1.4萬人。
歐盟經濟對汽車產業的依存度高於日本
歐盟的汽車產業的市場規模超過1萬億歐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7%。依存度高於3%的日本。汽車行業的從業者人數多達1300萬人。
作為歐洲支柱產業的汽車產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各國不協調的產業政策的困擾。
作為純電動汽車振興政策,各國此前提出了購車補貼和減稅政策。在此情況下,銷量持續增長,但2023年下半年補貼的停止和縮小趨勢加強,銷量突然放緩。
尤其是最大市場德國停止了從2016年開始的純電動汽車新車購買補貼。這產生了巨大影響。從2023年9月開始,企業購買純電動汽車被排除到補貼對象外,12月則全面停止補貼政策。
德國2024年1~10月的純電動汽車銷量減少32%。德國汽車研究中心的Dirk Borschläger指出:“純電動汽車不僅車本身價格高,充電價格也很高。在經濟規模接近發動機車之前,公共支援不可或缺”。
大眾在截至2022年的5年間,向電動化和軟體等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投入了300億歐元。從2025年開始銷售新型純電動汽車的德國寶馬(BMW)在2024年1~9月的研發費用超過66億歐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7%。雖然在政府的旗幟下轉向了純電動汽車投資,但由於需求減少,出現了產能過剩。
德國國內的製造成本“高出一倍”
造成進一步打擊的是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導致的能源成本上升。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汽車產業的電費為每兆瓦時190歐元,達到中國的2倍、美國的近3倍。大眾乘用車部門的首席執行官托馬斯・舍費爾在接受德國媒體《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採訪時表示,與競爭企業和東歐的自有基地相比,德國國內的製造成本“高2倍”。
抗議工廠關閉等管理層裁員措施的大眾汽車員工們(2024年9月,德國北部漢諾威)
在對大眾的公共支援上,德國政府正在動搖。當初曾討論過代替純電動汽車購買補貼的振興方案,但是總理朔爾茨於11月6日解雇了財政部長林德納。林德納領導的德國自由民主黨(FDP)退出了3黨聯盟,相關討論也因此半途而廢。
11月25日,德國鋼鐵和機械大型廠商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公佈了鋼鐵子公司裁員1萬1000人、相當於員工約4成的經營重建政策。鋼鐵是該國與汽車並列的支柱產業。在因高成本而失去競爭力這一點上與汽車產業如出一轍。
在歐洲,正在出現反對脫碳化帶來的成本增加和製造業低迷的人群轉向支持極右和極左的民粹主義政黨的現象。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11月21日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持率達到19%,超過了朔爾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14%)。根據今後的輿論動向,德國的產業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動搖。
來源:中國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