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在推行一項公營、私營合作的地球觀測(EO)衛星星座建設計畫,以減少印度在國防、基建、測繪等方面對外國數據的依賴。目前,已有30家印度公司回應了印度國家太空推廣和授權中心(IN-SPACe)提出的地球觀測衛星星座意向書(EOL)。
申請公司包括獲得穀歌公司支持的印度私營空間技術公司Pixxel,提供衛星遙感、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雲等方面業務的印度科技決策初創公司SatSure,以及印度最大財團塔塔集團旗下、印度國防領域最大私營公司塔塔先進系統公司等。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印度此前曾多次成功發射地球觀測衛星,很早就開始發展軍民兩用的遙感衛星。不過,印度在2021年8月也曾遭遇地球觀測衛星發射失敗,這一失敗被認為是印度國家航太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決定推進私營企業發展軍用衛星的重要原因。
當地時間2024年7月3日,印度班加羅爾,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總部舉行行星防禦研討會,一名成員站在描繪太空探索的壁畫前打電話。視覺中國 圖
印度國家太空推廣和授權中心成立於2020年,總部位於現任總理莫迪的“政治老巢”古吉拉特邦,直接向總理負責。該中心主要負責在創建於1969年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和有志於參與航太事業的私營企業之間建立橋樑。
印度國家太空推廣和授權中心主席帕萬·戈恩卡(Pawan Goenka)日前透露,有關觀測衛星星座專案的技術評估將於明年1月底完成,之後將舉行招標活動。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計畫向中標者提供35億盧比的貸款,專案的剩餘費用則由私營企業承擔。
印度國家太空推廣和授權中心確立的資格標準包括:申請者在太空相關活動籌集或投資了至少8.5億印度盧比(約1000萬美元);企業估值為85億盧比,或過去3年營業額為20億盧比;必須在印度設立航天器控制中心,或與地面站服務提供商合作。
路透社稱,印度正在加倍投資其小型衛星和數據服務市場,以在全球太空商業化中發揮主導作用。此類服務的市場對於電信、氣候監測等行業越來越重要,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450億美元規模。目前,印度大部分地球觀測數據來自歐洲航天局(ESA)等外國機構和公司,以及國家主導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為推進印度的數據主權戰略,印度正增強衛星行業的私營企業參與力度。今年2月,印度正式向私人企業開放航太行業,並設立了一個價值100億盧比的風險基金來支持太空初創公司。7月,印度國家太空推廣和授權中心開始向企業界尋求建設本土衛星星座的意向書(EOL)。
10月,有印度官員表示,印度希望能在未來的“太空商戰”中搶灘登陸,主攻太空數據、小型衛星建設、低廉成本發送等,不與SpaceX等重量級公司“硬剛”。印度瞄準了通信、農業和大宗商品等領域所需要的太空資訊服務,希望能提供高質量的數據服務。
此外,印度還公佈了雄心勃勃的載人太空探索計畫和金星計畫,但主要重點仍然是培育航太領域的商業企業和擴大私營部門對該產業的參與。
另據《環球時報》報導,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曾表示,“印度擁有多顆地球觀測衛星,雖然它們名義上是由民間控制,但同時用於提供民用和軍事情報”,例如2017年6月印度成功發射的Cartosat-2遙感衛星,其解析度為0.8米,曾被印軍用來識別喀什米爾實控線地區巴方武裝人員營地的情況。
但路透社引述分析稱,印度的上述構想從很多方面來說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比如,市場上已經有了坐擁先進的航太工業的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他們設計了價廉的發射系統,另外太空飛行本身就難度很大,全球範圍的該行業初創公司充斥著失敗的助推器設計和衛星設計。目前,印度在商業航太活動中僅占約2%的市場份額。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