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採集員操作手柄的指揮下,一排排機器人學習各種技能:端茶倒水,熨衣服,用吸塵器清掃地面,整理超市貨架;在濱江步道,機器人邁開腿腳跑步,不僅穩當還能靈活避開行人;在醫院診室,外骨骼機器人幫助偏癱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
未來已來。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模型的迭代賦能,機器人不僅具備了更靈巧的身體,還武裝了更聰明的大腦。人形機器人加速跑向量產元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花5萬元買一臺人形機器人幫你做家務,將不再是幻想。
“超級工廠”體驗“具身智能”
走進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一期工廠,一臺臺機器人正被有序組裝、調試、下線,年產能達數千臺,訂單還在不斷增長。
在4000平方米的智元機器人數據採集中心,搭建的餐廳、奶茶店、家居等日常生活場景中,上百名數據採集員頭戴VR眼鏡、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機器人做家務——疊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銀……
從“具身”到“智能”,機器人有如踏上取經路,要通過重重關卡。
“就像人有200多塊骨骼一樣,智元人形機器人A2,全身有400多個零部件。在整機測試前,每臺機器人要經歷多個分項測試,比如單腿負重30公斤的深蹲,就要進行2000次以上的測試,避免之後行走不穩或摔倒。”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說。
通過了製造關,還有訓練關。首先是在程式設計下完成多樣性任務,讓機器人對物理世界有一個大體的“感知”,可以避開障礙物行走等,然後是專業訓練,複刻真實應用場景如家居、商場、辦公、餐飲等,讓機器人在開放的環境裏學會應對更複雜的任務。
比如在人類眼中極其簡單的倒水這件事,機器人卻可能需要學習數百次:會往杯子A裏面倒水,也要會往杯子B裏倒水,杯子被臨時挪動了,或者光線變暗了,機器人都要做到應對自如,不會把水灑到外面。
日前,智元機器人開源海量規模的仿真數據集,涵蓋家居、商超、辦公、餐飲和工業5大類場景,以及180多種品類具體物品、12種核心技能。
“這是繼去年12月百萬真機數據集開源專案之後,我們在具身智能數據方面的又一開源行動。”姚卯青說,如同一個極其高效的虛擬練功房,仿真數據集能幫助機器人快速練就十八般武藝。
人人貢獻數據,才能人人共用數據。姚卯青表示,在過去一年,具身智能領域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大規模機器人運算元據的作用功不可沒。2025年公司將推出更多數據,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具身智能的創新,推進技術大眾化,努力實現“人形機器人人人造”。
“千錘百鏈”夯實產業爆發基座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引爆新一輪產業革命。
根據中國工信部2023年發佈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並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業內估算,截至2024年底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已近百家,並有30餘家企業宣佈2025年開始商業化量產。
“全球機器人1/3產量在中國,中國機器人1/3產量在上海”,在人形機器人爆發“前夜”,上海深厚地積攢了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多類要素——技術、人才、供應鏈、政策等。
“上海的人才密度和國際化程度都很高,產業豐富而集中,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資源儲備。同時,上海在供應鏈和應用場景上也擁有很大優勢,人形機器人可以快速商業化並反哺研發和製造。”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曾翔說。
據悉,2015年成立的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從智能康復起家,目前已切入萬億級通用機器人賽道,以人形機器人為重點戰略方向。2023年首次發佈的通用人形機器人GR-1已實現量產;經過一年多研發迭代後,去年發佈第二代通用人形機器人GR-2,在銀行導覽、汽車製造、醫療康復等領域有了實驗性應用。
“依託深厚的科研底蘊,高密度高質量的人才集群,高效配合的產業鏈協同,以及豐富多元的數據底座,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依然有望領跑人形機器人賽道。”姚卯青說。
前不久,在上海舉行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與之相關的靈巧手、大模型等,都是熱門展位,吸引許多觀眾和業內人士交流。
中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在會上說:“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和開發者的合作,將引發人形機器人的革命性變革。”
今年春節前,中國國地中心啟用了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集合了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目前,訓練場每天能產生上萬條數據,預計今年有望沉澱下1000萬條數據,部分訓練數據集將通過國地中心的OpenLoong開源社區開放共用,邀請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具身智能研發團隊以及科研院所等持續完善,共同突破瓶頸。”江磊說。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形機器人開始走出國門,並與海外夥伴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今年初,智元計畫在哈薩克斯坦建廠生產人形機器人。預計在合作框架下,智元將與哈薩克斯坦數字發展部合作推出一個“數據工廠”,用於訓練機器人和機器人系統。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表示,在“十五五”規劃中,上海將搶抓戰略機遇,加快建立與智能經濟相適應的政策和制度體系,系統推進智算、語料、場景、資本、人才等新型要素一體化佈局,打造全鏈開源生態服務體系。
從工廠到客廳,機器人還需通過“升級考”
搭載人工智慧的人形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進入更多領域、開闢更多賽道。多位專家認為,雖然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項關鍵技術,尤其是解決居家養老問題,為時過早。
憑藉在春晚扭秧歌“出圈”的宇樹機器人目前已是一機難求。但宇樹科技市場經理孫寶岩表示:“人人都希望馬上能買一臺機器人回家幫忙做家務,可是從目前來看,無論在硬體還是軟體上,都還有一段路要走。希望大家再耐心等一等,以免美好期望與現實應用存在落差感。”
北京靈初智能科技首席執行官王啟斌也坦言,相比機器人“腦袋”有開源這一“加速器”,“身體”的優化更需要時間和耐心,比如突破輕量化骨骼、高強度本體結構、高精度傳感等技術,並非一蹴而就。
業內認為,類似於自動駕駛分級,人形機器人也分等級。為了更好地規範人形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需要在確保技術進步的同時兼顧安全、倫理與社會影響。去年,《人形機器人分類分級應用指南》和《具身智能智能化發展階段分級指南》團體標準在上海發佈,按照具身智能、下肢運動、上肢作業、應用環境等作為分級要素,將人形機器人劃分為L1至L4四個技術等級;按照感知、認知、決策、自主等核心能力作為分級要素,將智能化等級從基礎到高級智能化水準劃分為G1至G5五個階段。
此外,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共建具身智能語料數據生態》倡議,並簽訂具身智能語料運營合作意向書。
“這不僅使中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領域的各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准可依,還將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更加有序地開展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避免非良性競爭和資源浪費。”中國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說。
最近,上海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推動類似技術測評、認證體系等平臺的成立,開展對機器人本體、具身智能模型、應用場景落地等測評認證。依託現有訓練場,中國打造國家級測評認證“考場”,推動人形機器人“持證上崗”。
中國工信部將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為廣大開發者營造良好的開發環境,為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一是下好創新“先手棋”,提升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完善開源“生態圈”,構建先進的開源服務體系。三是打造應用“試驗場”,加快技術產品落地賦能。四是築牢人才“蓄水池”,激發全球開發者創新活力。五是融入國際“大舞臺”,拓展全球交流合作空間。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