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喬利斯坦沙漠深處,有一座神秘的古堡,它是何人所建?為何建在沙漠之中?它又經歷了怎樣的血雨腥風?
探秘沙漠深處
由印度河5條支流組成的“五河平原”旁遮普,至今都是巴基斯坦最繁榮富庶、最發達的省份。從旁遮普省會、莫臥兒古都拉合爾沿著N5國道往西南行駛,首先抵達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遺址哈拉帕,從哈拉帕繼續往西南走,就到了旁遮普省南部重鎮木爾坦,從木爾坦繼續向南就是要地巴哈瓦爾布爾。
巴哈瓦爾布爾距離沙漠邊緣大約70公里,再繼續向南,就要進入炎熱乾旱的喬利斯坦沙漠了。喬利斯坦東接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南鄰巴基斯坦信德省。這一大片沙漠的邊緣有一座只剩斷壁殘垣的納瓦布行宮,從行宮深入沙漠23公里就是德拉瓦爾堡。
德拉瓦爾堡呈正方形,高30米,周長1500米,城牆外環繞著40座巨大的塔樓,支撐著高大的牆體。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沙漠的地平線處緩緩升起一座城堡。
圓形塔樓壯觀雄偉,塔樓上裝飾著磚雕,十分美觀。為什麼要修這種圓形塔樓?工作人員說,這種造型不僅為了美觀,和方直城牆相比,圓形、彎曲表面能夠分散敵人的攻擊力,比如投石機或大炮命中城牆後可能發生偏轉,從而減弱打擊力;即便被敵人挖牆腳或被炮彈擊中,圓形塔樓也不易倒塌。另一方面,圓形塔樓視野好,警戒力增強,弓箭手能向任何一個方向發射箭弩。
當然,荒蕪、貧瘠、無水的沙漠是這座城堡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敵人想要靠近並攻打城堡,首先要挺過沒有水這一關。
從主路下來,靠近堡壘,城堡只有東側大門能進入。進門的路不直,經過拐彎的坡道才能進入城堡內部。進入後,依然要拐個彎視線才豁然開朗。巴基斯坦不少城堡都是如此,據說是為了方便阻擊攻入城堡的敵人。大門上尖銳的門釘則是為了阻止大象進攻,這種門釘在印巴城堡中也比較常見。
城堡裏的建築大多已經坍塌,腳下是佈滿碎石和磚頭的泥地,既破敗又難走。
即便是沙漠孤堡,也不可能只有東側一個大門,城堡還有地下通道,據說從地下通道能通往城裏的王宮,還有說能通向沙漠裏其他的城堡……只是裏面早已荒廢,蛇蟲眾多,無從考證。
城堡東北角的塔樓頂部有一處宮殿,裏面的壁畫已經修復。城堡東門外是一座1844年建成的清真寺,仿照印度德裏紅堡莫蒂清真寺建造。
陰謀與仇殺
為什麼在沙漠裏建城堡?原來這座古老的城堡守護著沙漠裏最穩定的水源,守衛著從中亞到南亞次大陸利潤豐厚的古老貿易路線和朝聖路線,因而成為王公貴族們爭奪的要地。
從地圖上看,整個喬利斯坦沙漠,包括對面的印度,並不只有德拉瓦爾堡一座城堡,這些城堡最初可能是為了保護駱駝商隊和收稅而建,只是如今其中大多數已經崩壞,德拉瓦爾堡是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
德拉瓦爾堡最早屬於齋沙默爾(印度拉賈斯坦邦)王室。西元834年,當地的拉傑普特統治者修建這座堡壘,獻給齋沙默爾國王。此後數百年,這裏都屬於拉傑普特人的巴蒂家族。但是,另一個家族的到來,在沙漠裏掀起血雨腥風,他們就是自稱阿巴斯王朝哈裏發後裔的阿巴斯家族。
阿巴斯家族的祖先乘船在信德登陸,在莫臥兒帝國得到土地和冊封。後來,家族內部發生激烈內訌,其中一支留在信德,另一支達烏德普特拉人在酋長薩迪克·穆罕默德·汗·阿巴斯一世的帶領下,被迫離開信德向北進入南旁遮普。
奪得德拉瓦爾堡後,薩迪克重建德拉瓦爾堡,奠定了未來巴哈瓦爾布爾土邦的地位。今天堡壘的樣子就是當時的遺留。
那個時候,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土邦紛爭不斷,時而聯合時而對抗。哪怕是一個土邦內部,由於繼承權等問題,兄弟子侄相殘,陰謀、叛亂與仇殺也是家常便飯。爭奪繼承權失敗的,會被關押在德拉瓦爾堡。早期的國王甚至直接在德拉瓦爾堡登基,當然他們也可能在德拉瓦爾堡被叔叔兄弟推翻殺害。此外,北方的伊朗人、阿富汗人、錫克人時不時南下襲擊,達烏德普特拉人多次逃入沙漠,躲進德拉瓦爾堡。
1747年,薩迪克國王被殺,齋沙默爾國王在莫臥兒總督的幫助下重新奪回德拉瓦爾堡。失去領地的達烏德普特拉人決定新建一座都城,這座城市就是以新國王名字命名的巴哈瓦爾布爾。
1759年,齋沙默爾國王陷入權力纏鬥,不得不將德拉瓦爾堡拱手送還巴哈瓦爾布爾國王,條件是巴哈瓦爾布爾國王支付德拉瓦爾堡一半的關稅給自己。但是很快,就像城門前德拉瓦爾湖不斷縮小的湖面一樣,德拉瓦爾堡的稅源也快沒有了——因為1833年,英國人來了。
德拉瓦爾堡的衰落
與英國人簽訂協議後,巴哈瓦爾布爾成為英屬印度的土邦,成為英國人經營阿富汗、旁遮普和信德的前哨。
英國人幹了兩件事,直接導致德拉瓦爾堡的衰落。第一件事是簽條約。英國與各個土邦簽訂條約,將他們置於英屬印度的監督和保護下,使他們免於遭受阿富汗、錫克人的攻擊,同時劃定邊界,避免相鄰土邦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相互征伐。就這樣,千百年來圍繞著德拉瓦爾堡的爭奪逐漸落下帷幕。人們不再需要這樣一個處在艱苦地帶的安全屋,逐漸將駐紮之所向城市轉移。隨著權力中心的轉移,德拉瓦爾堡失去了戰略意義。
第二件事是通水運、修鐵路。英國人重視航運,他們開始用薩特萊傑河進行貿易運輸,隨後開始修鐵路。1878年,薩特萊傑河上的鐵路橋通車,1880年拉合爾至卡拉奇的鐵路線建成,1898年南旁遮普鐵路線從巴哈瓦爾布爾穿過。這些路線無疑比危險貧瘠的沙漠更吸引人,德拉瓦爾堡失去了經濟意義。
就這樣,自19世紀末開始,德拉瓦爾堡在沙漠的風沙中逐漸凋敝。直到今天,德拉瓦爾堡仍屬於阿巴斯家族私人所有,可惜曾經的王室如今也無力對它進行修繕。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