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腳步悄然臨近,接下來,北京將迎來一城的春和景明。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我們該如何更好地親近大自然,感受它的魅力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自然之友綠色公民專案主任寧榮菊(檸檬)。
自然之友是一個致力於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環保領域,其組織架構包含多個業務團隊。寧榮菊所在的綠色公民行動團隊,核心工作是發現和培育綠色公民,重塑公眾與自然的關係。
俯身尋春
“春天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不只在枝頭,還在我們腳下。”寧榮菊笑著介紹了一個她自己常用的親近自然的方法——“一米樣方”,聽起來有趣又簡單。
“找一根繩子,不用太精確到一米,找一小塊草地圈起來,這就是你的樣方了。別看這樣一塊小地方,平時不怎麼看的話卻會發現大天地。”寧榮菊通常會在她圍出來的小小樣方裏,一蹲就是個把小時,“你會看到形形色色的植物,有的葉子圓圓的,有的則是細長條的;有的植物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出了小花,花瓣的形狀和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還有淡淡香氣。”
有人擔心記不住眾多植物的種屬分類,這在寧榮菊看來完全不必多想,因為根本不用一定知道植物學名,“就用自己的方式去記住它們就好。”寧榮菊舉例說:“比如我看到一種葉子邊緣有小鋸齒、開著白色小花的植物,我可能就叫它‘鋸齒白花小草’。這樣的觀察方式既輕鬆又有趣,還能讓我們更深刻地記住植物的特點。”
當被問到觀察植物時需要注意什麼,寧榮菊補充道:“可以多關注植物的生長狀態,看看哪些在開花,哪些在結果。而且,每個地方的樣方裏植物都不一樣,就算是同一片綠地,不同位置的樣方也會有驚喜。陽光充足的樣方,可能會有更多喜歡光照的植物生長,像蒲公英之類的;而在背陰的樣方裏,就會發現一些耐陰的植物,比如紫花地丁等。”
寧榮菊還提到,在公園進行樣方觀察時,能發現很多公園管理上值得商榷的問題。“現在很多公園為了追求整齊劃一的景觀效果,會頻繁打草、拔草,這對本土植物的生長影響很大。像北京很多公園,兩周就打一次草,好多雜草還沒來得及開花結果就被割掉了。”寧榮菊舉例,很多公園裏都有野生枸杞,但大家幾乎看不到它開花結果,她覺得太可惜了。“還有像車前草、蒲公英這些常見的本土草本植物,它們不僅有著一定的藥用價值,還能為昆蟲等小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卻因為‘雜草’的身份被頻繁清理。”
寧榮菊希望公園能調整打草、拔草的頻率,給本土植物多一些生長空間。比如可以設置自然恢復區,讓本土植物自由生長一段時間。同時,自然之友也在持續關注這些問題,組織志願者進行公園植物調查,為公園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合理建議,讓公園在美觀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城中觀鳥
城市中,鳥兒是靈動的自然使者。寧榮菊告訴我,春天是觀鳥的好時節,許多候鳥會在此時遷徙經過城市,公園裏也會變得更加熱鬧。
“對於剛開始觀鳥的市民來說,離家很近的城市公園就是不錯的選擇。”寧榮菊常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因為那裏生境豐富,有濕地、林地、草地和山地。“奧海的南岸是個觀鳥的絕佳地點,春天能看到大型涉禽蒼鷺、夜鷺、白鷺,小型涉禽白骨頂雞、黑水雞,還有叫聲嘹亮且能潛水的游禽小(pìtī)和優美舞姿的鳳頭,還有各種常見林鳥。”
談到觀鳥的技巧,寧榮菊說:“準備一副望遠鏡會讓你看得更清楚,另外就是不要穿顏色太鮮豔的衣服,也不要大聲喧嘩,不然會把鳥兒嚇跑的。靜靜地觀察它們的行為,比如它們怎麼找食物、怎麼進食、怎麼築巢。而且,不同種類的鳥叫聲也不一樣,仔細聆聽,你能分辨出它們的不同。”
如果想要認識更多的鳥類,寧榮菊建議準備一本鳥類圖鑒。“看到不認識的鳥,就對照圖鑒上的圖片和介紹,慢慢就能知道它是什麼鳥,有什麼習性了。一開始可能不太容易,但多觀察幾次,就能輕鬆辨別了。現在還有很多手機應用程式也能幫助大家識別鳥類,通過拍照就能快速獲取鳥類資訊,非常方便。”
寧榮菊對公園在鳥類保護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公園在進行景觀改造的時候,有時會破壞鳥類的棲息地。有些公園以前有豐富的植物群落,有草本、喬木和灌木等不同生態位的植物組成的植物群落,立體的植物群落為喜歡不同生境的物種提供覓食、藏匿和棲息的環境,灌木叢是小型鳥類很喜歡的棲息地。有些公園在管理過程中把灌木叢清掉了,這一下喜歡灌木的鳥沒地方去,就只好搬家了。”
寧榮菊告訴我,其實每個社區、每個公園都有自己的一個生態系統,她希望在規劃建設時,能多考慮昆蟲、鳥類等動物的需求,保留或恢復一些適合它們生存和棲息的環境。比如種植一些漿果類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種植一些本土草本的蜜源植物,既可以恢復本土草本植物生境還能為昆蟲提供食物;設置一些人工鳥巢,為鳥兒提供繁殖場所;營造土質人工淺灘,為兩爬動物創造遊走水路和陸路的生存之路。自然之友有野鳥會,他們會定期在公園開展鳥類調查和監測工作,在進行公眾科普的同時,記錄鳥類的種類和數量變化,及時向公園管理方回饋,共同為鳥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濕地探春
濕地作為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可以為城市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濕地土壤和泥炭層具有固碳作用,對城市氣候穩定也有重要作用。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在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春天濕地也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寧榮菊提到,濕地是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像北京的西海,雖然是個小微濕地,但裏面的生物可不少,那裏面有很多本土的水生植物,如慈菇、水蔥、苦草、蘆葦,也有外來引種的。”想像春天去西海,看到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沉水植物在水下努力生長,為水裏的生物提供氧氣;浮水植物的葉子漂在水面上,很適合觀賞;挺水植物則直直地立在水中,在風中沙沙作響,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除了植物,濕地裏當然還有許多可愛的動物。“水面上經常能看到水黽(mǐn),它們的腿長長的,在水面上快速滑行。還有蜻蜓,我們看到的多數蜻蜓是飛行的,但蜻蜓生命週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水底的,那時它們叫水蠆(chài)。濕地還是蛙類的樂園,像奧森,他們的工作人員就常說,來我們這兒看蝌蚪吧,我們這兒的最多最好。”寧榮菊笑著說。
寧榮菊也提到公眾對自然認識的誤區,她認為還是需要引導的。“我有一次帶幾個高中生去看濕地的生態系統,先是走人工濕地,營造和種植的濕地環境和物種,讓濕地更加立體,物種更豐富,再是走到了一個只有遊船、水和荷花的濕地,就有個孩子說,有遊船的濕地真好。我問怎麼好?他說乾淨沒有雜草。我當時很震驚,因為他感覺不到生境裏的荒野美了,他就覺得那樣雜亂無章。”
說到此,寧榮菊提到:“自然之友曾給一些公園及管理部門提出建議,增種本土草本植物,既節省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還能恢復生境,有些公園接受並進行嘗試。天壇就在西門進門左手處種了大片的二月蘭,現在已經成了天壇的打卡地。”但寧榮菊也擔心,之後很多公園也種二月蘭,都快氾濫了,這也容易造成物種單一化。
不過從自然資源消耗的角度來看,種植二月蘭有很大優勢。“人工培植的草坪和花草,需要專人打理、維護、種植和澆灌。但二月蘭是一年生或兩年生植物,種下後不用每年都種,第二年自己就能長出來,也不需要人維護、打理、修剪,更不用頻繁澆水,基本可以自生自長。”寧榮菊說:“本土植物都有這樣的特點,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本地的氣候、緯度和生態環境,而外來物種就不一樣,它們需要大量的水,還需要人精心呵護,在景觀園林方面也需要經常修剪。”
對於濕地的保護和發展,寧榮菊也有建議:“現在很多濕地都是人工濕地,植物種類比較單一,希望公園能增加本土濕地植物的引種和種植,豐富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寧榮菊曾去海口五源河參觀,當地的舉措令她印象深刻,“當地政府委託海口環保機構進行五源河的生態修復,他們在修復濕地時引入了很多本土植物,效果特別好。”寧榮菊認為城市公園也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比如種本地原生的濕地植物,不僅能美化濕地環境,還能為更多生物提供生存空間。同時,公園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濕地生態監測,瞭解濕地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變化,為濕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和寧榮菊的交談讓我收穫頗豐,不禁想在這個春天,走進城市中的自然角落,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與大自然來一場親密的約會。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