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由AI生成的配音視頻在網路上引發關注,其逼真程度令人驚訝,不僅畫面栩栩如生,聲音特徵也與真人幾乎無異,短時間內便收穫了過億次的播放量。然而,這些視頻中的內容與畫面中的公眾人物毫無關聯,現已被平臺下架。
AI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深度偽造和低價量產的門檻,AI生成影像、換聲及換臉視頻大量出現。這些視頻雖吸引眼球,但背後隱藏的風險卻不容忽視。
當前,虛假資訊的製造和傳播已成為全球性問題,以假亂真的AI合成技術讓普通人在資訊甄別上陷入困境。《2024年人工智慧安全報告》顯示,基於AI的深度偽造欺詐在2023年激增30倍,對網路安全和社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虛假資訊的氾濫,不僅擾亂了網路空間的正常秩序,更可能將負面情緒從虛擬世界傳導至現實,加劇社會焦慮。
應對深度偽造等亂象,需要多方協作、共同治理。目前,中國已出臺《互聯網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從源頭加強內容管理。同時,《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的發佈,也標誌著國家層面正加大對AI技術的監管力度。只有讓AI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健康發展,才能讓人們真正享受到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推動人工智慧產業良性發展。
作為資訊傳播的重要一環,平臺運營商和服務提供者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對AI生成內容劃定紅線,嚴禁違法違規、侵權欺詐內容的傳播,並添加顯著提示標識,防範虛假資訊擴散。此外,利用數字浮水印、時間戳、哈希函數等技術手段,既能提高資訊真實性的可驗證性,也是防範虛假資訊傳播的有效手段。作為內容消費者,受眾也應保持警惕,提高辨別AI生成內容的能力,避免偏聽偏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