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發佈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經濟發展活力繼續提升。當月PMI為50.3%,比10月份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上升,且連續2個月運行在擴張區間。是什麼因素讓經濟發展活力得到持續提升呢?
首先是改革發力。這是經濟發展活力持續提升的制度保障。
今年推出的改革舉措很多,比如綠色轉型、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已經在經濟運行、市場活躍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1月28日發佈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了18條具體舉措,具體目標包括:2029年,可數位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穩中有增,占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到2035年,這一比重要提高到50%以上。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組委會和國際貿易中心(ITC)發佈的《全球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全球數字貿易規模從6.02萬億美元激增至7.13萬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8.8%。由此可見,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將對中國貿易結構調整產生重大影響,相關上市公司也會受到資本的重點關注。
後續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改革還有很多,相應舉措會按照時間表穩步推出。
其次是政策給力。這是經濟發展活力持續提升的政策支撐。
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在持續回升向好的同時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壓力較大的挑戰,用較形象的說法就是宏觀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存在一定“溫差”。目前“溫差”正在逐步縮小,縮小這個“溫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策給力。
4月30日、7月30日、9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提出:“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之後,財政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力度明顯加大,降准、降息等貨幣政策迅速跟進,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財政政策落地實施。這些政策措施在市場各層面都得到了積極回饋。
再次是企業努力。這是經濟發展活力提升的中堅力量。
作為中國各行業中的佼佼者,上市公司的表現往往能反映出經濟的運行狀況。現在,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開始預告2024年業績,但因其數量較少,能反映上市公司現狀的仍然是前三季度業績情況。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境內股票市場近八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從研發投入指標看,上市公司仍在努力積蓄發展動能,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達1.10萬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338家研發強度超20%,163家研發投入達10億元,363家研發投入同比增速逾50%。
企業保持一定規模的研發投入,有利於強化自身技術優勢,鞏固、搶佔高科技發展新賽道,保持企業發展活力。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國經濟運行有這種底氣和定力。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市場廣闊、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並未改變,但對國內外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仍要高度重視,尤其是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要及早制定應對策略。總之,在改革的精准性、政策的前瞻性、企業的創造性支撐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活力仍將持續獲得提升,也將在A股市場上得到展現。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