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逐漸接近全球前十名,現在分別排在全球第12位和第13位。這兩所大學的崛起凸顯中國在全球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中國的成功不再局限於少數精英名校。如今,中國有4所大學進入前50名,7所進入前100名,13所進入前200名。這種進步絕非偶然,這反映出中國政府為提高中國機構的學術和研究品質而開展的深思熟慮投資和政策努力。
中國政府對教育的關注由來已久。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進步速度明顯加快。中國領導人在最近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強調,“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實現“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的關鍵。
202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發表最多“高被引論文”的國家。自2018年以來,中國貢獻全球引用次數最多的1%論文的27.2%,而美國為24.9%。這一成就不僅反映中國的研究規模,也反映其品質和影響力。2009年至2021年,中國發表的有關科研論文增長數倍,可引用論文的數量顯著增加。
中國政府認為科研合作和競爭相得益彰,而非相互矛盾。中國的官方聲明強調各方都需要實現科技進步,將合作和競爭視為實現同一目標的兩個方面:在世界舞臺上推進創新。從這層意義上說,中國的學術機構將繼續保持國際化視野,並積極尋求與全球學術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從而產生天然的協同效應和可能的研究效益。
在對海外機會持開放態度的同時,中國將繼續提升其學術民族自豪感。一些中國學術機構已經逐漸遠離全球排名系統,更傾向於用中文而非英語發表論文。中國也一直在努力建立自身的國內標準和規則手冊。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指出,2000年投入使用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機構“衡量學術成果的日益重要標準”。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創建被稱為“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大學排名系統,如今被視為影響力僅次於QS世界大學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第三大世界大學排名。
未來幾年,中國可能會出現合作和競爭的雙重戰略。隨著在國防和航空航太等更敏感領域不斷崛起,中國國內的中文出版物生態系統將被視為一個更安全的資源發佈平臺。中國的大學也將繼續利用行業合作夥伴。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執教的彼得·盧(音)認為,中國的大學“非常具有創業精神”,與制藥行業等商業機構的合作可以推動它們取得進一步的成功。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任期更傾向於加征關稅和採取孤立主義而非合作——將對中美學術合作構成重大挑戰。目前仍不能確定歐洲是否會採取類似立場,但所有西方學術機構都將受益於密切關注中國學術進展。
對於應對全球挑戰和構築更互聯互通、更具韌性的世界學術格局來說,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取得平衡至關重要。儘管從國家安全考慮來看,一些限制是合理的,但過於孤立的學術系統或將限制對彼此學術進展的瞭解。為確保安全和共同進步,世界各國必須優先考慮透明度,並保持開展建設性合作的管道。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