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恐龍研究人員大多數時間裏都在努力跟上國際同行的研究步伐。如今,中國學者將首次赴中亞開展科考活動,並在全球開闢研究新天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說:“我親眼見證中國恐龍研究走過低潮期,迎來當下的活躍發展。我們已準備好走向全球。”該所計畫赴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開展聯合科考,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戈壁沙漠和中亞牽頭開展國際古生物學科考研究。
1922年至1930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了5次中亞科考活動,相關發現震驚全球,但中國學者基本未能參與進來。中國古生物學者一直希望能在中亞開展大規模科考。徐星說:“我們終於有能力實施這個專案了。希望這將成為我們開展國際科考工作的開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國際合作帶來新的機遇,但剛開始時資金有限且人才短缺。通過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中國科學家意識到自己落後了多少。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交流為中國恐龍研究帶來新的元素,但當時國際合作主要由外國合作夥伴出資,且研究論文撰寫也主要依靠外國合作夥伴。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恐龍研究經費也迅速增加。中國學者將學到的國際研究方法和理念率先應用於新疆和遼寧的恐龍化石研究。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已研究命名了343種恐龍,居世界首位。徐星介紹,現在中國恐龍學者經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分享研究發現。徐星說:“我們的研究領域以及恐龍本身對孩子們有天然的吸引力,能激發他們開展科學研究的興趣,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我們已準備好去探索世界其他地方的恐龍了。”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