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戰略性重組進入收官階段。
7月4日,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600150.SH)發佈公告稱,中國船舶擬向中國重工全體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601989.SH)(以下簡稱“本次交易”)。上海證券交易所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於2025年7月4日召開2025年第8次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議會議,對公司本次交易的申請進行了審議。審議結果為:本次交易符合重組條件和資訊披露要求。
公告還稱,本次交易尚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予以註冊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所要求的其他可能涉及的必要批准、核准、備案或許可(如需)後方可正式實施,能否實施尚存在不確定性。
此次交易將成為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吸收合併交易。此外,據中國船舶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該節點意味著本次重組基本完成,後續基本只需要證監會予以註冊。
時隔十個月,該交易迎來突破性進展。2024年9月,中國船舶發佈公告稱,與中國重工,601989.SH)正在籌畫由中國船舶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本次重組將解決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之間在總裝業務領域的同業競爭問題,整合融合科研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推進各成員單位專業化體系化協調化發展,實現深化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落實落地,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今年1月7日,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發佈公告稱,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等主管部門出具了有關批復意見,原則同意本次交易的總體方案。
2019年10月25日,據國務院國資委消息,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船集團)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實施聯合重組。新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整體劃入中國船舶集團。
船舶總裝作為中國船舶集團軍民船業務的核心業務,主要由分屬原兩大集團的上市公司中國船舶、中國重工承擔。中國船舶、中國重工經過多年發展深耕,均形成了涵蓋船舶製造、船舶維修、機電設備等船舶總裝全產業鏈生產製造體系。此前發佈的預案指出,中國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裝備和海洋科技應用領域,主要業務包括造船業務(軍、民)、修船業務、海洋工程及機電設備等;中國重工主要從事艦船研發設計製造業務,涵蓋海洋防務及海洋開發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深海裝備及艦船修理改裝、艦船配套及機電裝備、戰略新興產業等。
此前預案指出,本次交易的目的之一是整合主要船舶總裝業務,規範同業競爭。2019年中船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聯合重組後,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均為中國船舶集團控制的下屬上市公司,在船舶製造、維修領域業務重合度較高,構成同業競爭。本次交易實施後,中國船舶作為存續公司,將大幅減少同業競爭,切實維護中小股東權益,進一步鞏固與突出其船海主業。存續公司將整合雙方資源,優化船舶製造板塊產業佈局,發揮協同效應,有效提升存續公司核心功能、核心競爭力,全面推動船舶製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數位化、標準化發展,打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製造企業。
此前,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船舶方面瞭解到,此次重組將整合中國船舶、中國重工的優勢科研生產資源和供應鏈資源,促進造修船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升級,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及下屬企業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實現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本次重組完成後,存續上市公司將成為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規模、手持船舶訂單數均領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艦型造船上市公司。為中國船舶集團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團、成為全球船舶行業的領軍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於與中國重工合併的最新進展,中國船舶方面在一季度業績會上表示,重組事宜目前正在推進中,具體何時完成目前尚無法明確,有關重組進展請關注公司公告。本次合併實施後,公司將定位為中國船舶集團船舶總裝上市平臺,系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公司將緊抓船舶製造行業轉型升級和景氣度提升機遇,打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製造企業。
據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船舶實現營收158.58億元,同比增長3.85%;歸母淨利潤為11.27億元,同比增長180.99%。去年實現營收785.84億元,同比增長5.01%;歸母淨利潤為36.14億元,同比增長22.21%。中國重工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2.16億元,同比增長20.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19億元,同比增長281.99%。
截至7月4日收盤,中國船舶(600150.SH)報32.81元/股,跌1.35%,市值1467億元;中國重工(601989.SH)報4.63元/股,跌0.86%,市值1056億元。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