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VR眼鏡,“00後”劉冬琛“飛”入仙境,禦劍而行。
一元複始,泰山腳下的“泰山神啟”跨維數字體驗館迎來新年登山祈福客流高峰。“場館內數字場景豐富,效果逼真。‘修仙’劇情和各種互動遊戲,牽引著人探索泰山的神秘故事。”劉冬琛如是說。
人工智慧技術飛速迭代,“AI+文旅”已然成為新風口。山東各地旅遊景區、文博場館、休閒街區等培育大量個性化、沉浸式、互動型場景和業態,重塑遊客感知。
“我們以泰安的人文風情、民俗文化和神話傳說為創作背景,結合AI、VR交互、裸眼3D等前沿技術,為遊客提供立體炫酷的體驗空間。”泰山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泰山智慧文旅科技集團總經理王厚哲受訪時說,整個參觀過程既是“修仙”之旅,也是文化溯源之旅。
自2024年“五一”開放至今,“泰山神啟”跨維數字體驗館累計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尤其吸引對傳統文化和仙俠主題滿懷熱忱的遊客群體。
在曲阜三孔景區,AI導遊正陪伴遊客“沉浸式”穿越孔子文化長廊。“遊客打開小程式掃描景區建築、石碑等,即可獲得詳細的導覽內容和路線,也能借助AR互動功能,線上參與大成殿祈福和孔子杏壇講學。”曲阜三孔文化旅遊公司網路行銷部部長鄭學偉介紹,目前,AI導遊為1.0版本,正逐步向2.0版本(數字人導遊)、3.0版本(人工智慧交互)升級,今後將具備和遊客互動問答的能力。
遊三孔“三分看、七分聽”,有了AI導遊系統的加持,景區能為遊客提供多元化的講解服務。“人工智慧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仍在探索中,下一步將通過科技手段,讓《孔子聖跡圖》動起來,融入場景和故事,也計畫開發《對話孔子》互動程式和AI智能體。”鄭學偉說。
在文博領域,山東博物館、孔子博物館、青州博物館等相繼探索並實踐數字技術,“上新”VR體驗空間,開放沉浸式影院,運用AI“喚醒”館藏文物,讓塵封的歷史鮮活地走進當代。各類主打交互體驗的展覽,也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憑藉AI與藝術的“交響”,第三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正吸引海量關注。與觀眾即時互動的動漫虛擬人、帶人們“沉浸式”穿越的“馬可·波羅”、植入AI繪畫的水墨藝術……恰如策展人所言,智能時代,人的創意與技術語言實現多樣化共生。
隨著技術革新,文旅行業的“含技量”“含智量”將不斷升高,衍生出更豐富多元的數智化產品、業態、服務等。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孫小榮表示:“文旅產業的供給,必須用‘未來的眼光,來思考今天’,創造與‘市’俱進的優質供給、有效供給。”
《2024年智慧旅遊圖譜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智慧旅遊發展呈增長態勢,經濟總體規模從2019年的4329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23年的10382億元,5年間規模增長了1.4倍。
擁抱數字時代的同時,文旅行業也要更智慧地引導技術向善。孫小榮建議,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制定“引導智能向善,懲罰智能向惡”的行業經營監管制度,提高從業者的職業素養,以“向善”的科學監管、“良善”的運營服務,塑造充滿“真善”的優質旅遊目的地。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