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辰,再出征。3月12日淩晨,海南商業航太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千帆星座”是由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垣信衛星”)建設運營的巨型低軌衛星星座計畫。截至目前,垣信衛星已經完成五次組網發射,共將90顆衛星送入軌道。這標誌著中國首個商業航太發射場已具備雙工位發射能力。中國商業航太產業已經實現了從星箭製造到商業發射場測試,再到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太全產業鏈“閉環”,為未來航太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仲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太、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商業航太為何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又如何實現“安全健康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權威人士,試圖探尋商業航太的未來“航向”。
產業化提速
“從定位來看,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商業航太的定義,由2024年的‘新增長引擎’變為了‘新興產業’。”華泰證券通信首席分析師王興表示,從政策目標來看,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也由2024年的“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轉向了“推動商業航太、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在王興看來,這體現出商業航太產業在中國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也顯示出過去一年裏商業航太產業化速度較快。
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的國網(GW)星座以及垣信衛星建設運營的千帆星座等低軌衛星星座計畫已啟動組網建設;高軌衛星通信產品擴容,進一步拓展了衛星通信在消費級市場的應用;遙感技術在農業監測、環境監測、應急管理等領域不斷深化應用……目前,中國商業航太跨過了從0到1的培育期,已經進入發展壯大期。
王興表示,2025年有望成為低軌衛星星座組網的關鍵年。今年的衛星發射數量對比去年或將出現大幅增長,僅在衛星製造側就有望為相關產業帶來上百億元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商用衛星“出海”進程將持續推進,“追求應用和經濟效益或是中國商業航太產業下一階段的核心目標,衛星服務‘出海’將有望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此外,隨著中國商業航太全產業鏈工業化水準邁入新階段,行業降本增效路徑日漸清晰。
中關村意穀(北京)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趙欣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表示,在商業航太發展之前,航太企業普遍存在不計成本追求技術突破的情況。伴隨著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工作的加速實施,商業航太市場擁有了可持續的規模化訂單,這將有力推動相關供應鏈體系發展實現躍升。
“例如,目前中關村科學城星穀創新產業帶已經形成覆蓋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星載電腦等一系列衛星核心部件的完整配套體系;位於北京大興的商業航太基地則集聚了多家火箭發動機總裝測試企業及核心火箭零部件供應商。這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太已具備模組化、批量化交付能力。”趙欣說。
據賽迪智庫商業航太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預測,2025年,中國商業航太產業將迎來轉型升級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萬億元,國際合作也將持續拓展。
不斷取得突破
去年以來,中國商業航太技術取得了多方面實質性突破。例如,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業航太發射場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中國商業航太發射場的空白。同年9月份,中國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垂直回收試驗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太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國內民營火箭公司江蘇深藍航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藍航太”)董事長霍亮表示,自去年起,公司和其他商業航太企業就重點聚焦可複用火箭與大推力發動機領域,集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當前,技術迭代已進入深水區,創新勢能正在重構行業競爭格局。預計今明兩年,商業航太市場將迎來可回收火箭的密集亮相期,產品落地進程將明顯提速。
據霍亮透露,深藍航太將按計畫執行“星雲一號”運載火箭一子級垂直回收飛行驗證,並於2025年擇機發射,執行首次“入軌+垂直回收”雙驗證。
“與一次性火箭經過數十年驗證的成熟技術體系不同,可複用火箭代表著全新的技術範式。”霍亮表示,這是一項很難的技術,從垂直回收到動力冗餘設計,每個技術節點的研發難度都在大幅增長。
霍亮表示,火箭的可回收技術能夠在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同時,硬體複用還能夠提高運載投送效率。
中國首家民營太空飛船公司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微科技”)董事長張曉敏表示,今年公司將繼續推進自研B300系列留軌版飛船的發射進程,並計畫發射迪邇五號。
“公司計畫分別在今年7月份和9月份實施這兩次飛行。”張曉敏表示,太空飛行器將在太空進行對接驗證,並進行返回試驗。與去年發射的迪邇三號相比,迪邇五號的載重能力以及服務能力有所提升。通過搭載自研的智能載荷管理系統,迪邇五號能夠滿足更複雜的用戶需求,例如在太空中進行更多互動式的數據交換等。
新的應用場景正在持續湧現。通信、導航、遙感等商業航太服務領域日益深化的同時,隨著低軌衛星組網的日益完善,航海、航空等場景中的通信需求將能進一步得到滿足。
據王興預計,今年部分行業會出現低軌衛星通信試點,預計2026年年中會有正式的低軌衛星應用實現商業化落地。從長期來看,商業航太領域新興應用將不斷湧現,顯著拓展商業航太產業的邊界,預示著太空經濟大時代的開啟。
“我們計畫在2027年或2028年正式進行入軌級載人飛行試驗。”張曉敏表示,在此之前,紫微科技將在今年進行多次亞軌道飛行,並在正式進行載人飛行前,進行20次以上無人飛行試驗。
各方鼎力支持
3月11日,星際榮耀航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完成數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首批交割,此輪融資由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的省級產業投資基金——四川省天府芯雲數字經濟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資;深藍航太近期宣佈完成總規模近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北京九天行歌航太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輪超億元戰略融資……這些投融資背後,充分彰顯了地方政府對商業航太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
“商業航太領域近期的幾次投融資體現了地方政府對商業航太的支持力度和推動產業落地的決心,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爭奪空天經濟發展契機的態度。”一級市場投資人、青年投資家俱樂部副理事長宋曉飛表示,商業航太兼具戰略價值和商業潛力。政策支持疊加明朗的市場需求,正在推動商業航太投融資市場持續呈現活躍狀態。
部分商業航太企業正在奔赴資本市場。2025年1月27日,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星宇航”)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衝刺“港股商業航太第一股”。另有部分商業航太企業預計於兩年或三年後推進IPO。
“預計未來2年至3年,資本市場將會出現商業航太公司排隊IPO的情景。”宋曉飛表示,目前來看,商業航太產業仍然面臨技術迭代風險及回報週期長的挑戰,所以未來投資將會向具備核心技術(如火箭回收)或明確下游應用場景的優質企業集中。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安全健康發展’,這意味著商業航太未來會從更強調快速擴張規模,邁向高質量發展。”王興預計,未來中國國家隊在商業航太產業中的主導權會進一步提升,並將在商業航太的衛星發射以及衛星製造領域承擔更多任務。同時,商業航太的市場份額將向龍頭公司集中。
從衛星組網規模突破到可回收火箭技術攻堅,再從產業集群成型到應用場景深度拓展……中國商業航太正憑藉科技硬實力,勾勒著太空經濟的壯美藍圖。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