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2024年中國商業航太的“星空”,可謂驚喜不斷。12月26日,在無錫商業航太產業發展大會中,2024中國商業航太企業重大事件、全國首個小蜘蛛網星座和全國首個天基空間碎片監測星座同時發佈。
目前,商業航太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高地。2024年,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中國商業航太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商業航太,本質是通過市場經濟加速航太領域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航太領域,激勵企業貼近市場進行創新。”在大會上,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原總工程師孫為鋼表示,提高航太領域生產力,不僅要提高技術水準,還要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培養更多的產業人才。
2024年中國商業航太成果湧現
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首次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圓滿成功;G60千帆星座正式揭開大規模衛星組網序幕,中國星網“國網星座”正式進入批量組網階段;海南商業航太發射場和長征十二號火箭雙“首發”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大會發佈的“2024年中國商業航太企業重大事件名單”,見證了今年中國商業航太的高光時刻。
“在商業航太蓬勃興起的浪潮中,我們見證了眾多創新力量的崛起。他們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卓越的技術創新力,為航太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一然說。
2015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聯合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太領域。隨後,商業火箭和商業衛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發展。《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中國共完成26次商業發射(含拼車和搭載),占全年發射的39%。
“航太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許多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目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例如,在空間通信領域,儘管我們已經能夠實現與月球和火星的通信,但面對更遙遠的太空,我們仍需開發更先進的通信技術。想深入認識宇宙,我們還需要推力更大的運載工具,更尖端的通信技術、遙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航天局原副局長羅格接受採訪時表示,要想滿足中國商業航太的發展,還要在部分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研究中培養大量人才。
空間態勢感知和空間碎片治理孕育商機
發展商業航太、探索太空,不僅可以掌握自然規律、解讀宇宙奧秘、拓展人類文明的邊界,還蘊藏著經濟價值。
“商業航太僅是太空經濟的起步,商業企業、商業航太一定要有創新,要降低製造成本,獲得經濟價值的增值。同時,要通過產業聯盟強強聯合,優化其價值鏈,並通過金融聯盟、技術聯盟等來促進技術的發展。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也應該圍繞系統價值鏈統籌優化與支持。”孫為鋼說。
空間態勢感知和空間碎片治理,事關空間資產安全和人類航太活動的長期可持續,有著非常迫切的現實需求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在遨天科技首席專家龔自正看來,這也將催生新興太空產業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龔自正介紹,美國已有多家公司長期在做空間態勢感知和商業化服務。天地數據融合分析、空間交會風險評估、機動規避措施實施等,都是其核心業務和賣點。
而空間碎片治理涉及技術研發、在軌演示驗證、政策法規、科普教育培訓等領域,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火箭與航天器設計、生產製造、運營、准入等模式,孕育著科學科創、科普和航太產業變革的巨大機遇。
“空間碎片治理從監測、預警、防護、機動規避、自主離軌、高危空間碎片清理、空間交通管理等領域來說,均需要常態化、業務化、國際化運行,其孕育出的產業鏈經濟規模在萬億元以上,經濟體量比現在實施的任何一個航太工程都要大很多。”龔自正認為,伴隨著商業航太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3D列印、納米技術、機器人和無人機、精確導航和計時等前沿技術的深度結合,以空間碎片治理為新賽道的商業航太將產生大量的技術創新,不斷打開新的應用場景。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