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蓄勢待發,助力非洲加速人工智慧發展,中國鞏固了其在非洲數位化轉型中的地位。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高級運營官於佳表示,通過“數字絲綢之路”倡議,中國企業一直在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包括海底和地面光纜、5G網路和數據中心等。
她說,這為整個非洲的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奠定了重要的硬體基礎。
非洲是中國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場。過去10年,中企在非洲簽署的工程協議總額超過7000億美元。
截至2024年8月,52個非洲國家和非洲聯盟已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於佳說,人工智慧在非洲的應用與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已展現出巨大潛力,尤其是在農業、醫療、教育和金融等領域。
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的評估,非洲僅占全球人工智慧市場的2.5%,但是估算表明,到2030年,這項技術可以為非洲大陸帶來2.9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這是一個正在迅速擴張的新興市場。據報導,截至2024年,非洲有2400多家公司專門從事該行業,其中大部分位於南非、肯雅、埃及和尼日利亞。
大多數非洲政府將人工智慧視為國家“跨越式”發展的工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事務、外交和重大戰略研究中心的數字國際關係專案負責人肯德裏克·陳(音)表示,非洲確實有潛力做到這一點。
他舉例說,非洲不少國家已直接跳躍到移動銀行階段,而不是傳統銀行。
他指出,龐大的人才庫是非洲的另一個優勢。“非洲還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這意味著它將擁有一支年輕、精通技術的勞動力隊伍,他們可以通過培訓,學會使用人工智慧工具。”
但是,於佳認為,非洲國家在發展人工智慧時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電力供應不穩定、算力水準較低以及缺乏高性能的計算中心和先進的計算設備。
於佳說,深度求索的出現為中非合作帶來了更多機會,有可能推動農業和醫療等領域的人工智慧取得重大進展。
她說:“中非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合作有更廣闊的前景。在農業智能化領域,中非合作推動人工智慧的應用可以支持精准農業、氣候監測、病蟲害預測等。”
於佳認為:“傳統的援非中國醫療隊可以獲得人工智慧加持,實現遠程診斷、疾病預測、公共衛生管理。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和傳染病監測系統可彌補資源缺口。”
報導稱,去年4月,在廈門舉行的中非互聯網發展與合作論壇上,中國承諾深化與非洲國家的人工智慧治理合作。
南非金山大學專門從事技術政治學研究的教授伊吉尼奧·加利亞爾多內說:“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表現出了較強的前後一致性,與美國相比,中國不太會去說教他國。”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