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Victoria Waldersee, Christina Amann, Christoph Steitz 報導 今年5月,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利茨警告稱,這家歐洲頂級汽車製造商還有大約兩到三年的時間準備應對來自國外(主要是中國)的激烈競爭。
上周,他將本已緊張的時間表縮短了一年,並首次威脅要關閉該公司在本土市場的工廠,這在全球汽車行業引發了衝擊波。
儘管大眾汽車面臨的許多挑戰——從中國市場走弱,到轉向電動汽車的速度慢於預期——已經困擾了該公司一段時間,但根據對7位公司消息人士、投資者和分析師的採訪,最近的兩件事讓這家德國集團的處境變得更糟。
首先,人們越來越擔心,如果歐盟繼續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進口關稅,比亞迪(BYD)、奇瑞(Chery)和Leapmotor等亞洲競爭對手可能會加快在歐洲建設產能的計畫。
其次,大眾汽車最近下調了大眾品牌汽車的價格,以應對更激烈的競爭,據工會主席達妮埃拉·卡瓦洛(Daniela Cavallo)稱,此舉已使公司損失了數億歐元的利潤。
一名公司消息人士稱,不僅折扣幅度大於最初預期,而且還使管理層相信,德國的高成本基礎正在危及大眾與更靈活的競爭對手競爭的能力,但該消息人士沒有透露降價的細節。
由於此事的敏感性,該消息人士拒絕透露身份。大眾汽車拒絕置評。
大眾股東Smead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官科爾•斯米德(Cole Smead)表示:“這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之一,但它的規模並沒有帶來豐厚的回報。”“我認為他們能在一個需求如此之少的國家維持這種生產水準嗎?這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重組費用,這些折扣已經破壞了大眾品牌到2026年削減成本超過100億歐元(110億美元)的努力。
因此,大眾乘用車品牌的利潤率從第一季度本已微薄的4%驟降至第二季度的0.9%。
相比之下,另外兩家歐洲大型汽車製造商雷諾和斯特蘭提斯上半年的利潤率分別為8.1%和10%。
大眾的利潤率受到擠壓——與此同時,中國競爭對手增加了對歐洲的進口——引發了人們對大眾未來在當地生產時可能發生的情況的擔憂。
畢竟,包括中國在內的汽車製造商正在爭奪更小的一塊蛋糕:首席財務官Antlitz說,歐洲汽車市場的規模只有13%,即200萬輛,比疫情前小了。
DZ Bank分析師Michael Punzet表示,由於面臨諸多挑戰,他預計大眾將在公佈第三季度業績時再次下調其全年集團利潤率目標。
由於對豪華車子公司奧迪在布魯塞爾的一家工廠可能關閉的準備,該公司已經在7月份將目標下調至6.5% – 7.0%。
隨著需求的萎縮,銷售大眾市場的汽車已經變成了一場誰能以最低成本生產汽車的戰鬥。
“通過增長尋找解決方案的想法已經消失了。每個人都在失去市場份額,公司需要重新調整,”Jefferies分析師Philippe Houchois表示。
Antlitz上周表示,大眾品牌——去年占集團產量的一半以上——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支出大於收入,並補充說,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公司將不會成功。
大眾汽車的汽車現金流是衡量經營狀況的關鍵指標,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現金流變為負數,至負1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正25億歐元。
激烈的競爭不僅僅是國內的問題。
作為大眾汽車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的利潤在過去十年中幾乎減少了一半,到2023年降至26億歐元。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30億歐元左右,幾乎無法恢復。
另一個大問題是德國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這是歐洲最高的成本之一,也成為該國化工和鋼鐵行業的一大頭痛問題。
花旗(Citi)分析師本周表示:“新的更廉價的競爭、更高的能源價格和高昂的勞動力成本,都讓歐洲大眾品牌的前景非常艱難。”
(1美元= 0.8994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