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蜀時代的重要都城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星堆曾有繁榮昌盛的社會生活。從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便足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絢麗多彩。古三星堆人為何選擇古蜀作為生存繁衍之地?三星堆文明又因何突然間消亡?其中的氣候因素不容忽略。
1.適宜的氣候帶來繁榮和發展
通過對三星堆遺址的孢粉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多種植物遺存,包括竹子、闊葉樹材、棕櫚科、蘆葦、禾本科、甘藍、大豆、菊葉香藜以及少量碳化稻等。這些植物遺存顯示,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殷周交替之際,成都平原地區有著茂密的常綠闊葉林,植物種類多樣,多為熱帶、亞熱帶植物。並且附近有湖泊水系,擁有較多的藻類植物,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居住。
2021年三星堆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象牙,這可能由貿易交換而來,也可能反映了在三星堆文明時期,該地區有大象生存。
大象最舒適的生存環境是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大象的生存對溫度有一定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可能影響它們的生活。大象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水源是否充足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這表明,三星堆文明時期,四川很可能要比現在更加溫暖濕潤。
三星堆青銅神樹的形態也佐證了這一觀點。青銅神樹形態接近《山海經》中記載的扶桑樹,這是一種生活在亞熱帶或者熱帶的植物。青銅神樹具有高大的枝幹和縱橫交錯的樹根,更像是亞熱帶特有植物。
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人之所以來到三星堆生活,並且逐步建立起國度,恐怕也是看中此處氣候條件優越。三星堆時期這裏終年溫暖濕潤,北有鴨子河,西南有馬牧河,土質肥美,適宜農業發展,也有利於人類居住和文明興起。古氣候研究也證明,三星堆時期的氣候環境經歷了全新世的溫暖期,這個時期氣候溫暖潮濕,與全球氣候變化具有一致性。
2.突然消亡或與極端天氣有關
2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際,三星堆文化突然中斷並迅速消失,這是什麼原因呢?關於這一問題有多種假設,包括戰爭說、水患說、遷徙說等。部分研究傾向於氣候變化導致災難頻發,最終因為一場洪水使得三星堆文明湮沒於歷史之中。
距今3500年前的第二新冰期,中國西部高山高原地區冰川活動普遍加強,多種冰川活動發生,這對周邊地區的氣候環境帶來一定影響。根據對三星堆地區孢粉古植被序列的分析,並與全國同時期氣候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發現,在約2800年前出現了氣候乾冷期。由溫暖濕潤到寒冷乾旱的氣候變化,使得極端天氣狀況頻發,這可能導致了洪水氾濫。
當時生產力極端低下,頻繁的乾旱洪水最先影響古蜀社會的農業生產,先民的生產活動依賴於自然環境,無法抵禦這種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進而導致三星堆文明覆滅。
在三星堆文明第四期遺址中,發現了富水淤積層,這是三星堆被洪水淹沒的有力證據。其早期的地層中也發現了爍石,這也是洪水沖刷所產生的。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洪水直接影響到了當地的社會發展。
此外,約西元前1037年,三星堆遺址區及周邊發生了嚴重的地震並引發岷江改道,這些災害可能導致了江水枯竭,進而迫使三星堆人遷徙。
3.溫暖期的王朝更穩定繁榮
這樣的“天意”並非偶然。實際上,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多文明的興衰曲線,與氣候變化曲線存在高度重合。
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以時間為脈絡,以王朝起止為分界線,詳解了不同朝代的氣候特點——在西元前2000年前後至西元1900年間,有四個相對溫暖和四個相對寒冷的時期。四個溫暖期大致對應的歷史朝代依次為夏朝至西周、兩漢、隋唐、明朝;而寒冷期大致對應了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與遼宋金元、清朝。
總的來說,處於溫暖期的王朝相對更穩定且繁榮。
中華文明起源於農業,國家的經濟發展建立在農業基礎上,非常依賴自然環境。寒冷期通常對應著降水減少、天氣乾旱,糧食大幅減產,生存環境更窘迫。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還會產生掠奪資源的情況,並帶來動亂。
來源:華西都市報 中國青年網